第一次月考 | 优秀作文选登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 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 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 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审题立意】
此题是典型的二元关系题,考查基本的思辨能力。
材料的关键词是“拙”与“巧”、“巧干”和“蛮干”等。抓住这些关键词,注意彼此关联,注意理性辨析,找到合适的角度来写即可。
材料一从“科研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
注意的是,此处的“拙”做褒义解,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巧”偏向于贬义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
材料二从“讲究方法”的角度,认为“巧干胜于蛮干”,即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
注意的是,此处的“蛮干”(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和前面的“拙”有所不同,所以不宜立意为“巧干不如蛮干”。
作文要求是“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最好是结合两则材料来谈,可以侧重“拙”与“巧”的某一方,可以辩证思考二者的关系,但不宜完全抛开某个角度来写。
参考文章
学生范文
大巧不琢,重剑无锋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千百年间一幢幢贯穿科研与王朝兴衰的鲜活的例子无一不向我们表明这一点:成功途上无捷径。可又有人说,巧干胜于蛮干。一旦用对了方法,即可事半功倍。
于此,不乏有试图偷懒之人欲将捷径与巧干混为一谈。对他们而言,既是完成了任务,又花费了极少的精力,这不是巧干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这二者间是天差地别。所谓捷径,既是在实践中临时起意,为了逃避成功所需的繁琐劳动而想出的鬼点子。这种行为是不计后果的。踏上捷径的人并不会去思考省去的步骤是否会导致严苛的结果。在省去劳动的步骤时,不经思考而妄下论断。譬如曾经的人们不计后果便将垃圾随手投入大海,乃至今日的日本投放污水,皆是为了达成他们的目标——处理废弃物。可后果呢?抛掷垃圾可导致鱼类、鸟类误食而死亡,核废水排放更是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诚然,这样做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省去相当的工序,可从长期,放眼全球来看,利岂非远小于弊?
当爱迪生的助手为了计算灯泡的容积而苦思冥想,才思枯竭之时,爱迪生只是将灯泡中灌了水,便轻易测得了它的容积。这,便是真正的巧干所在。
巧干与捷径不同之处有三。其一为,巧干从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出的一种思维方式,逻辑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勤思善虑,最终实践出真知,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其二是,巧干并无任何副作用。它并不会省去一般工序中的步骤或使逻辑断层。只是将部分繁琐,耗费体力的行为替换成了对脑力需求更高而行为简便的措施罢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法”即是一种巧干。将难以测量,肉眼无法观测的数据或理论转化为便于计算、观察的现象从而得出实际结论。而巧干最终达成的结果,也是无可指摘的。其三为,巧干可达成蛮干、捷径之流无法企及的成就。若是让柯洁如阿尔法元般推算出棋局上的每一种可能,以人脑之力,恐怕连第一步也难以走出。可凭借多年的训练、直觉、定式,他仍与AI有一战之力。“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以人脑之力,构建出一条可行的直线的道路,如同一桥横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巧干根本上还是由劳动的积累中总结出的朴实无华的经验,并无其高雅所在。甚至说出其根本时会使人忍俊不禁。哥伦布敲碎蛋壳使其站立时众人皆觉好笑。可细一想,这岂非正是巧干的朴实的最好体现?
大巧不琢,重剑无锋。不知何时,浮躁者才可宁心定神,思索巧干的方法,而非苟且于当下,满眼皆是偷懒的捷径?